“小记者”活动对少儿报刊发展的推动作用

少儿报刊与一般媒体最大的不同,就在于它的教育性和指导性,它不仅仅是传播者和受众间传递信息的桥梁,也不仅仅是“达下情而宣上德”的公共领域,而更是一部全面、综合的素质教育丛书。在少儿报刊的运作过程中,教育性往往高于新闻性,在谋求整体发展的过程中,又应该特别强调其社会效益。本文将以天津市少先队队报——《红领巾报》小记者为例,对“小记者”活动在少儿报刊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作简要论述。

一、“小记者”活动是少儿报刊与小读者的沟通桥梁:

大众传播媒介的首要作用是信息的传播,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传播不仅仅是由报刊到读者的单向传播,而是媒介与受众两方面互相作用的双向传播,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在这两者之间开辟一条通路,让两个方向的信息流能够自由流动,读者和报纸各取所需,达到双赢。

少儿报刊也不例外,它并不会因其受众的年龄特征而忽略这一重要作用。在某种程度上讲,正是因为这些身为少年儿童的读者,少儿报刊必须更加重视传播的双向作用,以便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变化,从而有目的地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方式,因材施教,因时施教。

《红领巾报》编辑部对小记者活动的重视正是基于以上理论,他们不仅派专人负责小记者的招收、培训和外出实践工作,而且还定期邀请小记者到编辑部内参观、讨论,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“小编委会”,倾听孩子们的意见,让《红领巾报》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报纸。学校里的新鲜事、同学间流行的热点话题、与父母相处的烦恼,甚至对国际大事的评点……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使专业媒体工作者大为惊叹,而这也成为《红领巾报》汲取信息,贴近受众,贴近时代的最便捷、最真实、最生动的途径。

众所周知,面对少年儿童进行传播信息、宣传引导工作,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细致入微,因材施教。尽管小记者的人数不断攀升,但《红领巾报》的编辑记者熟悉每一个孩子的特点,知道每一个孩子需要的“成长营养”,甚至连“哪个孩子周日上课”、“哪个孩子接送交通不方便”这样的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。对于小记者采写的稿件,不论水平如何、是否刊登,编辑们也一直坚持“每稿必回”,对孩子们在采访、写作上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,让他们真正获得“一对一”的指导。因为他们认同:每一句贴心的问候,每一封认真的电子邮件,都是一架沟通的桥梁,它面向的或许是个体,但这些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的小记者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,通过他们,可以了解全市乃至全国少年儿童的情况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为了更贴近孩子们,更及时地交流,《红领巾报》不仅为小记者们设立了专门的电子邮箱和博客,还建立了“我爱红领巾”QQ群和微博,利用这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方式为这座沟通的桥梁增添色彩。小记者们在这些属于自己的空间里畅所欲言,讨论的话题渐渐从写作上的迷思扩展到生活中的大事小情,使“小记者”活动成为介于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者之间、却又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特殊的“公共空间”。

二、“小记者”活动是素质教育有效而特别的形式:

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,传统的纸质媒体受到电视、手机和互联网的冲击,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成长。为广大儿童创造一个纯净、健康、全面发展的成长天地,是每一家少儿报刊义不容辞的责任。《红领巾报》“小记者”的诞生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。

《红领巾报》小记者由学校推荐和个人自愿报名相结合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动机是决定结果的重要因素,所以,在学校宣传推荐的同时,更重点招收那些有着记者梦的孩子。这就决定了《红领巾报》小记者团队不是一个精英组织,而是面向所有视野宽阔、有梦想的孩子的“平民组织”。在这些小记者中,既有大队长、中队干部,也有普通同学,甚至有些孩子考试成绩并不高,算不上普遍意义上的“好学生”,但他们都非常愿意拥有一个校外成长的园地,愿意接触社会,愿意结识更多的小伙伴,而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“一视同仁”、“因材施教”。

相比于那些轰轰烈烈、热热闹闹的儿童社会活动,《红领巾报》小记者队伍更加低调务实,它并不要求孩子们一定要发表多少文章,要提高多少分数,要在各种评比中胜出,而是非常重视日常的积累。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无论多么有天分的孩子,如果没有充足的知识准备和积累,他的能量都不足以支撑他走过漫长的人生,都不足以帮助他获得成功。是匆忙地将孩子推向聚光灯,还是让他们自然地观察、体验社会、积累知识?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少儿报刊工作者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。

出于受众的特殊性,“小记者”活动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的教育性和知识性,但这些“教育”、“知识”又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不相同。如组织小记者参观了自然博物馆内的“贝林展”,锻炼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速写能力;带领小记者参加市少儿图书馆主办的读书日和图书节活动,为每个小记者免费办理了借阅证,让孩子们在阅读中陶冶情操;又如组织小记者免费到少儿社会体验中心体验各种职业,孩子们有的成了小邮递员,有的成了小缉毒警,有的成了小模特,还有的学会了做披萨……

这些活动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:一是知识面宽,自然、科学、社会无所不有,这些知识对少年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然而在学校教学中,却难以接触学习,这就使“小记者”活动在知识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。二是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,每个小记者的个体性被放大,他们不再是某班的一个学生、某小队的一名队员,而是表现出强烈的个人特性,被当作与众不同的个体来对待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种个体性与家庭环境中的个体性不同,后者是自我的、个人中心的,前者却是被赋予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——他们时刻都会以“小记者”的要求约束自己:“我代表着我的学校”、“小记者更应该遵守纪律”、“小记者必须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”……身处“小记者”这样的环境中,孩子们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要求,就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高于学校和家庭的行为,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。

三、“小记者”活动是扩大报刊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:

在各种知识性、教育性为主的活动的基础上,《红领巾报》小记者活动逐渐向社会和成人的世界伸出了探索的触角,这不仅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,虽然儿童能获得全社会的保护和关注,却依然有着与成人一样的权利和义务,从而自然而然地使他们懂得了感恩,而且也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中扩大了《红领巾报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如在“保护家园,海河放游”的活动中,不少孩子通过采访的前期准备第一次了解了“水体生态平衡”的问题,第一次关注起我们身边的海河,在放游前的仪式上,小记者作为市民代表与来自各方面的市领导、教育专家、科学家一同登上主席台,还发表了演讲,他们以少年儿童独有的视角关注着家乡的水文环境,这种小主人翁的意识打动了与会嘉宾和围观的市民,也使“《红领巾报》小记者”这一品牌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。

又如在“美丽的家乡——海河一日游”活动中,不少孩子是第一次来到金汤桥畔观看开桥仪式;在规划展览馆里,小记者们围着巨大的沙盘,寻找着自己居住的地点,畅想着未来的生活;在马可波罗广场和意大利风情街,他们一边兴奋地拍着照片,一边自豪地向周围的市民们介绍:“我们是《红领巾报》小记者!”不能不说,孩子们健康快乐的笑脸已经成为了《红领巾报》的“活广告”和“金字招牌”。

与此同时,孩子们的变化和成长也“征服”了学校老师和家长,他们深深体会到,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或许可以培养出拿高分的优等生,却不一定能培养出全面发展、快乐懂事的好孩子;课外补习班或许可以补上课本知识提高考试分数,却不一定能补上责任、感恩、奉献、坚持这样的人生课题。老师和家长们的转变和支持,说明了《红领巾报》通过“小记者”活动不断扩大着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。

经过多年努力创新,《红领巾报》已经拥有了100多名活泼开朗的小记者,他们就像小小通讯员,把同学间、家庭里的故事,读报的心得和建议等反馈给编辑记者,又像是《红领巾报》的大品牌,让更多的少年儿童、家长、老师了解了这份报纸,而在此过程中,小记者自己也收获了知识和快乐。可以说,“小记者”活动对于少儿报刊的发展有着传媒、受众、社会三方面的“三赢”作用,值得少儿报刊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借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红领巾报》社